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企业廉洁合规监测评估平台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讲坛

吴建雄:全面深化改革中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四重逻辑

发布时间 : 2024-02-20 浏览量 : 49272
摘 要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蕴含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全面深化改革为党的自我革命为注入强大力量,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从政治逻辑看,党的领导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深化改革中全面加强;从理论逻辑看,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两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撑、互促共赢;从价值逻辑看,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统一于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逻辑看,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以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推进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自我革命;社会革命;从严治党;

四重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中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领略这一重要论述,回望全面深化改革十年历程,在历史性巨变的宏篇巨制中,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气势如虹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一章。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党的自我革命为注入强大力量,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向前推进。笔者以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话语下,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刻领悟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对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科学要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逻辑:党的领导体制和自我革命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

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更要确保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的中流砥柱,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稳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目的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了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全面加强的历史必然性,也蕴含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政治逻辑。

(一)自我革命的重大命题在改革中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遭受挫折的历史教训,果断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针对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和妄图否定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我们党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总方针,这一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使党的领导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赋予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内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涉及治国理政和强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为加强对改革的总体设计、全面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党中央设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2015年5月5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这一命题,强调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勇于自我革命”这一重大命题与理论概念就此诞生,党的自我革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前提,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和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战略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

(二)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完善

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深改委”)。此后,中央深改委约两个月左右开一次会。从2018年3月到2022年9月,十九届中央深改委共召开了27次会议。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敢于涉足深水区、啃硬骨、涉险滩、解矛盾、迎挑战,坚决革除各方体制机制弊端,以史无前例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最重大制度成果是“两个确立”。十年来,我们见证了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两个确立”的统领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在推进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方面,建立健全党领导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政协组织、人民团体、武装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制度,保证党对各类组织的领导。改革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程序。加强政治监督,查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破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问题,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在步调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建设在改革中加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的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党中央制定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在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中明确和细化责任规定。通过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制度体系,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知责任,担责任,履责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得以切实落实。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统筹指挥、纪委监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高效协同、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建立健全动态清除、常态惩治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查办重大案件的制度机制,并创造性运用“四种形态”政策策略;在查办案件的全程中,扎实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加强正向引导和警示教育,做到惩中治、治中防,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功走出一条依靠制度优势的反腐败发展道路。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纪律摆在突出位置,把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制定并修订相关党内法规,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多项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加快建成党内法规体系,强化执纪问责,保证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中国共产党之治”的独特密码在于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依规治党,不断加强自我革命制度建设。推进党规党法协同实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领导层监督与党内监督为抓手,推进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审计、财务、统计、群众和舆论等方面的监督协调贯通,建立党领导下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宽领域大范围监督形势。确保监督范围全面覆盖,监督效果落到实处,完善派驻机构工作细则,出台巡视巡察相关规定,保障监督统筹形成合力,让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得以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党员民主监督作用,修订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出台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巩固并夯实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四梁八柱”,使党的自我革命监督网逐步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理论逻辑:深化改革的社会革命与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在统筹推进中相得益彰

当代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与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党的自我革命要求必须从严治党,这是党和国家踔厉奋发新征程的政治保障与政治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使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层面上实现了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从改革开放与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看

改革开放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共识和坚实的基础,成为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伟大变革,为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面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其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创举”。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发展,而且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党必须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武装和教育,以实现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目标,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和从严治党的制高点和着力点,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人民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数千年来困扰他们的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等问题,已不复存在。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巨大跨越,大大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声望,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更为紧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群众中更为认可,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更为坚固。

新时期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持续推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保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作为一场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我们党始终以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廉政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前提,推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之初,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盛行,一系列错误观念对党内外的思想认识产生强烈冲击。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就是抓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犯罪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推进,“全面私有化”“三权分立”等自由主义思想,试图将改革开放引向错误的道路。我们党郑重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坚决摒弃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全力推进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要求“抓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正确方向与有序推进,凸显改革开放与从严治党历史统一。

(二)从全面深化改革与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看

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证改革健康顺利进行。”深刻地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与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辩证关系,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化改革与从严治党互促共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系统观念的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事物及其诸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世界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总体又是一个互相作用的体系。以系统观念来看,从严治党和深化改革互为补充,从严治党既需要从宏观上渗透到整个改革过程中,又需要将具体步骤和反腐倡廉进行无缝衔接,坚持目标与行动并重,做到良性互动。从服务、保障、推进改革上寻找突破口,努力破解阻碍改革发展稳定发展的重大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事业顺利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找反腐倡廉建设切入时机,努力做到反腐倡廉法纪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优良,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互促共赢。

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向和保障。在改革的众多障碍中,腐败可算是最为顽固和突出的。由腐败引起的各种问题需通过反腐败手段加以解决。唯有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打“老虎”与编“笼子”两手抓,才能破除腐败、特权等因素造成的既得利益,冲破既得利益集团对全面深化改革所设的阻碍。为此,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抓紧反腐倡廉建设,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探索源头治理腐败举措,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使全面从严治党同全面深化改革同向同行、相辅相成。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系统观念指引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的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压缩和减少权力寻租空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全社会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在各项改革的进程中,遏制一些长期未能有效遏制的歪风,纠治某些多年来尚未根除的顽瘴痼疾。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党在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中寻找到自我革命这个第二答案,确保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

(三)从国家战略布局和治国方略的层面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这就使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在国家战略布局和治国方略的层面上实现了更加紧密、更有高度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和治国方略有机贯通。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互为前提、互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其明确的整体目标、系统的改革方略以及全领域的相互关联。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的改革重点放在了一系列具体目标上,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未提出总览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毋庸置疑,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任务,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一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和持久战。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实现长治久安为基本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指出:“古往今来,大多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索并形成一套坚实的制度框架,为实现共产党长期执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为核心,以党的建设为突破口,跨越历史周期性规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雄心壮志与始终保持着解决世界大党独有难题的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改革开放正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严治党作为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让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中的社会革命和党的建设中的自我革命,既与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相统一,又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统一。

三、价值逻辑:“两个伟大革命”确保人民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贯彻“两个革命”战略思想,强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中“两个伟大革命”确保人民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利益价值取向。腐败的实质在于人民权力的偏离和行为的越轨,大部分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权力配置不合理、使用不规范性以及监督不到位有关。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改革的手段,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依法公开运行流程,围绕授权、用权、职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权力归宿,明确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强化权力流程控制,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杜绝箱操作,将公职人员和权力行使置于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之下,以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各类公共权力的人民性、廉洁性。

(一)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压缩权力腐败空间

从社会现象看,贫富差距、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现象频发,究其原因,是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滋生造成的,是市场不健全、竞争不公平的结果。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压缩腐败空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核心问题。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快实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政事分离以及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分离,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程序及行为。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升效能为着力点,打造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实行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实现与国家宏观政策、部门履行职能密切衔接的预算分配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积极稳妥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以及重大项目的专家评议与论证、公示与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企业公司治理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实行金融账户实名制,健全反洗钱防控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深入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践证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是完善市场体系、防止政府不当干预和监管不利的根本办法。这将同时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惩防腐败体系的建设。反过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体制、制度等方面具备了惩防腐败机制,其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大大显示出来,经济秩序和社会不公现象就能够得到有效纠正,改革就会得到全面落实,滋生腐败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压缩和减少。因此改革越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职能就越加强化。

(二)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权力资源配置

权力资源配置包括科学配置权力和权力主体选任两个方面。在科学配置权力上,要充分认识权力不论大小、不分领域,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部署“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这不仅需要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合理配置,确保运行机制结构科学,从制度上解决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监督不力问题。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巡视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作用。同时,还应实行地方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的权力清单制度与权力运行流程的合法披露。健全党务政务及各公权领域办事公开制度,确保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让广大群众在阳光下监督权力。

在权力主体即权力执掌者的选任上,秉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唯才是举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注重实绩和群众认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各方面人才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局面。确立规范化的干部选拔和提名机制,改革和完善选拔任用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提升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以进一步拓展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依据代表性、知情度、相关性等因素,区别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不同情形,合理确定并逐步增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参评对象范围,使更多党员群众系统地参与干部选任。改革并完善基层党委组织选举工作制度,乡镇普遍采取“公推”方式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改革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上下联动、扎实推进,优化改进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完善考核形式,健全考核机制,切实发挥考核激励和约束干部的作用。

(三)深化纪检监察改革,实现权力监督全覆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作出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两个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构建高效权威的反腐败体制机制,迈出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历史性一步。党中央制定《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创新“两个责任”的实现机制,特别是把责任追究作为重中之重,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推进双重领导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报告工作、定期述职、约谈汇报等制度,创建巡视巡查工作机制,创新“四种形态”纪检监察工作模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切合反腐倡廉实际的派驻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派驻机构更好履行监督职责。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整合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反贪反渎职和预防工作力量,把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和监察体制改革融为一体。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地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体制机制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先后对全面推开试点工作,修改宪法、制定监察法,设立监察机关作出部署,十三屇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彶监察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相继成立,依法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与纪委合署办公,对所有公权力公职人员实行监察全覆盖。党的二十大及其党章修正案,进一步推进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格局,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权力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工作逐步延伸到每个领域、每个角落。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司法为人民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以健全司法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抓手,以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与徇私枉法为重点,以坚持与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保障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的公正。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司法机构的设置进行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规范、迅速、节省的司法体制;细化并健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服刑地变更的条件及裁定程序,强化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改革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畅通涉诉信访渠道,形成公开透明的涉诉信访处理制度;完善审判业务与检察业务管理制度,统一审判权与检察权分解流程与案件质量效率综合评估体系;建立司法人员业绩评价体系和公开公平合理考评机制;建全委托评估、拍卖、鉴定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司法辅助事项管理体系;完善司法人员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以及领导干部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司法人员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完善法律统一适用制度,规范司法人员自由裁量权;探索开展个案跟踪回访,强化办案质量管控;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主动推行审判、检务、警务等公开工作,彰显人民司法的人民性,实现司法正义。

四、实践逻辑:“两个伟大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揭示了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会议指出,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更是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生动写照。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改革决策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前提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习近平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全面深化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实现改革的统筹协调,应对改革的内外挑战,保障改革的稳步推进。

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强化“四个意识”。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定不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落实到行动中去,落实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去”,“对党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不论有多大困难,都要坚定不移抓好落实。要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和利益问题,服从改革大局,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部门账、地方账、眼前账”。全面贯彻中央的改革决策部署,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要求和体现,是坚持党对改革领导的最终表现。

维护党中央权威重在身体力行、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而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抓而不成,不如不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改革决策部署,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只有在明确方向、持之以恒、扎实用力的前提下,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实际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党中央部署的改革决策和要求之中,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才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二)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改革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说明了解放思想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统一思想,形成改革的合力。时代前列。”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说明时,习近平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和解放思想、守正创薪的必然性必要性,通过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来破解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难题,及时回答干群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以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实现改革新突破必须激发改革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中产生曲折甚至失误在所难免,确立宽容改革失误的干部容错机制,关系到干部改革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三个区分开来”,以保护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他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三个区分开来”使干部容错机制从根本上得以确立,为广大干部在改革中积极作为、守正创新、勇于担当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密切联系群众以赢得对改革支持

密切联系群众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确保改革成果惠及民众。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必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主体。

树立人民群众改革主体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人民群众为改革主体,不仅是对人民的尊重,更是改革的内在要求。唯有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方能获得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坚定支持。

汇集人民群众的改革智慧。习近平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倾听群众意见与建议,不仅是与群众建立联系的过程,更是汇聚群众智慧的过程。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寻找改革的切入点,聚焦于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焦点和生活中的难点,增强各项改革决策和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确保各项改革成果惠及于民。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时指出:“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认真分析归纳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拿出措施,每年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以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尺度,彰显了改革为民的价值追求。

(四)在改革中铸就引领改革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广大党员干部的引领和推动,是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必须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的成长离不开改革实践的磨砺,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在改革中铸就引领改革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

强化深化改革的政治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肩负起政治责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将改革责任提高为“政治责任”。2015年1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党组)都要强化责任担当。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亲自抓部署、抓方案、抓协调,又要亲自抓改革方案督办督察,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责任。”要求领导干部敢于挑重担,啃硬骨,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检查、关键环节亲自统筹、实施情况亲自督察,将改革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

务必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就是经历百磨千难不退缩,经受严峻考验不懈怠。“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善于斗争就是要具备领导改革的智慧和才能。比如,促进改革的科学决策是首要环节,而改革决策必须以深入调查为前提。“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确保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抓住“关键少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习近平十分强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他指出:“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二是要牢记职权法定,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三是要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四是要受监督,这既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制度保护。”

要有推进改革的世界眼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谋划改革开放时,要有全球思维、世界眼光,将中国的改革开放置于世界背景下来思考。“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把握两个大局之间的规律性和互动性,提高心怀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眼光与专业水平,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改革中铸就引领改革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五、结语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彰显了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握其政治逻辑,就要深刻认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忠诚教育和政治历练,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其理论逻辑,就要深化“铸魂赋能强基”工程,突出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道理学理哲理,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握其价值逻辑,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把握其实践逻辑,就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注重在重大斗争、重大任务中磨砺干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

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年第5期 

作者:吴建雄,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院长,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法学会法治反腐研究会会长

主管单位: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