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全国农商银行系统因各类违规行为收到监管部门密集处罚。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5年1月至3月,全国农商银行共披露罚单161张,合计被罚金额1.25亿元,覆盖广东、江西、山西、浙江等20余个省份。罚单涉及信贷业务违规、内部管理缺陷、关联交易不合规等多类问题,罚款金额从数千元至数百万元不等。
北京农商银行被罚超900万元
数据显示, 2025年一季度,共有30家农商银行收到百万以上罚单。北京农商银行在2025年一季度收到的罚单金额高达902.27万元,成为本季度收到罚单金额最高的农商银行。从罚单显示的违规行为来看,包括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统计资料、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收单业务外包管理规定等九项违法违规事实。
此外,佛山农商银行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监管标准化数据报送错误、违规收费、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被罚款880万元。
广东省共计被罚1750万元
从地域上来看,今年一季度,山西省和江西省的农商银行分别收到19张罚单,并列成为收到罚单最多的省份。两省农商银行违规问题呈现多样化,信贷业务违规现象突出,部分银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风险增加;关联交易管理混乱,重大关联交易未按规定审批;还有违反国库、征信、账户等管理规定的情况。
安徽省以13张罚单位居第三。违规问题多与信贷业务和内部制度相关,如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非同业关联客户大额风险暴露超比例、内部控制不到位等。
此外,广东省、山东省内农商银行分别收到11张罚单,涉及信贷、票据、反洗钱、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违规行为。
按地区累计罚款金额来看,广东省内农商银行以1750.00万元的累计罚款金额位居榜首;浙江省紧随其后,累计罚款1709.00万元;江西省内农商银行以1359.00万元的罚款金额排在第三位。此外,山西省和北京市的内农商银行累计罚款金额也较高,分别为914.33万元和902.27万元。
信贷业务问题突出
从违规行为分布来看,今年一季度农商银行罚单中,与信贷业务相关的违规行为占据前列。多家银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超标收罚单。如,湖北随州农商银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形成不良、重大关联交易未审批”等被罚120万元;青海共和农商银行同样因贷款“三查”不尽职,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38万元。
此外,今年一季度罚单中,暴露出部分农商银行存在股东股权管理缺陷、员工行为失范、数据造假与监管报送违规等问题。广东云浮农商银行因“股东股权管理不到位”等被罚100万元;大兴安岭农商银行因同样原因被罚20万元。江西赣县农商银行因“内部制度不完善,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罚40万元;云南迪庆农商银行员工挪用贷款资金被罚35万元。佛山农商银行880万元罚单中包含“监管标准化数据报送错误”;青海化隆农商银行因“非现场监管数据不准确”被罚30万元。
金融监管总局和央行处罚占主导
从处罚机构分布来看,金融监管总局和央行处罚次数较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金融监管总局的处罚次数最多,达到93次,央行为54次,工商局开出的罚单为6张,外汇局和税务局各开出2张罚单,而交易商协会、人社部、住建部和证监会等机构处罚次数为1次。
今年一季度,央行开出的罚单多聚焦于反洗钱、账户管理及征信违规。如,湖南古丈农商银行因“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罚20万元;河北辛集农商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人民币反假规定”等5项问题被罚246万元。山西沁水农商银行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罚25万元;浙江武义农商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等7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314万元。
此外,部分农商银行还受到非金融监管部门处罚。如武威农商银行因“违规经营,生产/销售/采购不合格或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虚假材料信息,侵害消费者权益,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市场监管局没收违法所得27.87万元,并罚款13.93万元,合计罚没41.8万元。安徽明光农商银行因“通过开具虚假证明等手段未按规定确认收入,少申报纳税”被定性偷税,遭税务局罚款13.24万元。河北衡水农商银行因未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被人社局罚款5万元。
来源: 金融界
作者: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