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企业廉洁合规监测评估平台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治理

应急管理部公布3起瞒报、谎报、迟报事故案例

发布时间 : 2024-12-09 浏览量 : 646
2024年12月1日至7日是第8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应急管理部公开了3起典型事故的瞒报、谎报和迟报案例,揭示了部分企业在生产安全事故中的严重违法行为。

案例分别涉及山东济南某化工企业迟报事故、云南昭通某煤矿谎报事故、辽宁阜新某矿业蓄意瞒报重大事故,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些行为不仅反映出企业对安全文化的长期忽视,更暴露出社会监督缺位的隐患,必须通过法律强制和公众舆论共同施压,遏制安全生产领域的侥幸心理和违法行为。

此次应急管理部通报的3起典型案例,涵盖了迟报、谎报、瞒报等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都指向了企业在安全生产事故处理中的严重问题。

第一例事故中,企业在发生事故后,主要负责人以“事情不大”为由未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直至死亡事实发生后才报告事故情况。第二例事故造成1人遇难,企业不仅谎报事故发生的时间,还伪造现场,试图通过虚假信息混淆调查方向。第三例事故的企业行为最为恶劣。企业在较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通过删除监控、构筑密闭封闭事故现场、伪造死亡证明等手段,蓄意瞒报7死7伤的事故,甚至跨省转运遗体销毁证据。此外,调查还揭露该企业另有3起瞒报事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职责包括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负责人,负责人应迅速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并按规定报告相关部门,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也不得破坏现场或销毁证据。

3起事故的处理不仅暴露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薄弱,还进一步揭示出当前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中的多重问题。从企业内部管理到外部监督机制,再到公众舆论参与,每一环节的失守都在无形中扩大了事故的危害范围。

首先,企业逐利不择手段是导致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无论是迟报、谎报还是瞒报,企业在面临事故时往往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规避责任、降低经济损失,而非如何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得事故后果加重,也严重侵害了法律的威严,破坏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为企业违法行为提供了空间。在迟报事故中,事故信息的延迟上报暴露出监管盲区,而在更为严重的谎报和瞒报中,监管部门的执法和监督力度不足,使得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掩盖事故真相。这种监管漏洞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造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事故发生后,企业通过封锁信息和打压舆论,成功避免了公众和媒体的介入,使得违法行为得以延续。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有力武器,然而在这些案例中,舆论力量未能及时介入,导致企业得以逃避社会的广泛审视,进一步削弱了治理效果。

此次事故的通报不仅是对违法企业的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安全治理体系的深刻反思。我们必须毫不妥协地强化企业责任,严格执行法律,确保监管到位,并激发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安全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避免类似事故重演,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来源:应急管理部

主管单位: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