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通过再审撤销二审,最终维持了一审案件的情形时有发生,说明二审存在错误改判。二审错误发改造成的涉诉信访案件在上升,表明二审案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审终审制是中国司法体系中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制度,有效保证了当事人有机会通过上诉获得更高层次法院的审理,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具有最终效力,当事人必须执行,这无疑对二审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二审案件对保护当事人权益,确保裁判公正,树立法律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个别二审法官自身素质,不排除对一审正确的案件进行不当、错误发改。
二审法院对一审案件不当、错误改判负面作用很大:
1、损害当事人权益:不当、错误改判可能导致当事人难以实现服判息诉、案结事了,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影响诉讼效率,并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影响一审法院和法官:不当改判可能导致一审法院和法官面临不应有的“错案”追究等不利后果,对一审法院及其法官的专业声誉、业绩评价存在直接影响。
3、质疑裁判公正性和司法廉洁性:二审法院和法官可能被质疑裁判的公正性和司法的廉洁性。
4、 破坏司法权威信心:不当改判可能会轻易破坏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威的信心。一个判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法律案例,不当改判很容易使当事人或公众陷入对法律的错误认知,认为法官说什么则法律就是什么,进而对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5、影响司法效率:不当裁定重审导致案件审理效率低下。不当改判可能导致案件反复审理,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影响司法公正和效率。
二审在司法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二审法官应当努力成为法律规范的守护者、司法裁判的示范者、法律职业的引领者、法治精神的践行者。
如何确保二审法官正确履职,避免错误发改、不当发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二审责任意识:提高二审审判质效,充分发挥二审程序的监督职能。二审程序的基本功能中居首位的是纠正一审裁判的错误,对于一审的判决,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宜轻易、随意改判。
二、加大二审案件的调解力度:调解对降低发还、改判率、彻底解决纠纷意义重大。在二审审理过程中,坚决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拓宽调解渠道、方法。
三、建立沟通机制:二审法院在作出判决前应认真考虑一审法官的意见,通过沟通和讨论,促进上下级法院之间在法律适用上的统一,减少因理解差异导致的不必要改判。
四、建立健全对二审错误发改案件的监督评查制度:将案件质量差错责任与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法官考评制度挂钩。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二审改判、发回重审案件进行评查,对不当、错误发改案件责任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五、努力提升二审法官专业素质:一审和二审法官的工作重点和审判内容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二审法官在素质上一定高于一审法官。二审法官应当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防止“关系案”、“金钱案”和“人情案”的发生。
来源:法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