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企业廉洁合规监测评估平台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为民特推

三大运营商“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分别这样开

发布时间 : 2023-07-17 浏览量 : 1105

您是否经常接到贷款理财、保险推销、房产中介、教育培训等营销电话?

 

您是否担心家中老人接到陌生套路电话?

 

不用担心,全国“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帮您守护安宁权。

 

为防范用户受到“不请自来”的营销电话侵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面向全国用户提供“骚扰电话拒接”服务。用户可通过所属运营商的公众号、发送业务短信、营业厅办理等方式免费开通使用,登记个人电话接听意愿,防范骚扰电话侵扰。

 

一、什么是“骚扰电话拒接”服务?

 

一些机构和单位为了营销需要,进行海量营销电话盲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我总是收到一些机构推销贷款理财的电话,但是我并没有这个需要。”“市面上有些骚扰电话防护应用提供了电话的标记,但实际上仍然给我带来了事实上的骚扰。”老百姓经常会收到“不请自来”的骚扰电话,十分困扰,如何为用户提供安全、放心、便捷的骚扰电话防护服务备受关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和三家电信运营商于201910月面向全国用户推出了“骚扰电话拒接”服务,用户可免费开通此项防骚扰服务。对于各行业企业通过语音呼叫平台拨打的商业性电话,用户可依据个人意愿登记不愿接听的类别,如贷款理财、保险推销、股票证券、房产中介、教育培训等。对于个人手机或家庭固话拨打的电话,用户可开通个人拒接名单功能,登记不愿接听的号码。电信运营商根据用户意愿提供必要的技术防护,保障用户免受骚扰。经过近5年持续的迭代升级,“骚扰电话拒接”服务更贴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丰富了智能接听、来电验证、拦截通知提醒等功能,全面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用户接听意愿判定难一直是骚扰电话治理的一大难题,‘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借鉴国际经验,让用户参与到治理工作中,事先主动表明个人的接听意愿,使电信运营商能为其提供精准防护,有效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业内人士指出。

 

“骚扰电话拒接”服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通信用户对不同类别、不同号段的营销电话接听意愿,为用户“保驾护航”,同时保障各行各业合规语音外呼服务的畅通无阻,实现真正的“疏堵结合”。“这几年来通过使用‘骚扰电话拒接’服务,我每月接到的教育培训类、贷款理财类营销电话确实变少了,这个服务确实不错。”某用户赞扬道。“骚扰电话拒接”服务自上线以来,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截至20236月,服务用户规模超5.4亿,累计依据用户意愿提供骚扰电话防护超460.3亿次、智能接听服务时长近10亿分钟、来电验证次数近5亿次。

 

二、如何开通使用“骚扰电话拒接”服务?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用户可免费开通和使用“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各运营商用户开通使用方式如下:

 

1)中国电信用户

 

方式一:发送KTFSR”到10001

 

方式二:拨打10000转人工服务开通。

 

方式三:关注“天翼防骚扰”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搜索“天翼防骚扰”或直接长按识别图1二维码)→业务设置→智能拦截设置→本机号码一键登录→立即开通→开通成功→收到【天翼防骚扰服务提醒】短信。

 

 

1 中国电信“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公众号二维码

 

 

2 中国电信“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公众号开通功能

 

2)中国移动用户

 

方式一:发送短信KTFSR”到10086

 

方式二:拨打10086转人工服务开通。

 

方式三:开通服务后,关注“中国移动高频骚扰电话防护”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搜索“中国移动高频骚扰电话防护”或直接长按识别图3二维码)→业务设置→骚扰拦截设置→绑定手机号→开启防护→操作成功。

 

 

3 中国移动“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公众号二维码

 

 

4 中国移动“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公众号功能

 

3)中国联通用户

 

方式一:拨打10010转人工服务开通。

 

方式二:关注“联通助理”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搜索“联通助理”或直接长按识别图5二维码)→智能消息→手机管家→绑定手机号→开通服务。

 

 

5 中国联通“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公众号二维码

 

 

6 中国联通“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公众号功能

 

今后,全国“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将持续优化骚扰电话防护能力,改进用户体验,疏堵结合保障各行各业对通信语音呼叫服务的合规需求,营造清朗的通信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主管单位: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