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武汉被撞身亡学生之母坠楼一事让人悲痛。尽管轻生的具体原因暂时还不清楚,但网络之上的负面舆论显然给这位母亲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目前,多个发布恶意言论的账号已被平台禁言,其中有的账号被永久禁言。
“不能只有封禁就结束了,一定要把网暴者抓出来,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这是网友的呼声,也是社会的关切。毕竟,相较于受害者承受的压力、付出的代价,施暴者目前仅是被封封号、禁禁言,实在太过轻微。
这些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可谓一场接着一场。从寻亲被生母拉黑的刘学州,到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抑郁去世的郑灵华,到因不堪“黑粉”网暴服农药自杀的“管管”……尽管抵制网暴已成为共识,封禁账号也成了常规操作,但显然这些并没能阻挡网暴者做恶,也没能让类似悲剧就此消失。
也许没有被网暴过的人,无法体会到恶言恶语至寒的杀伤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动辄网暴别人的人,一定是缺乏基本同理心的。封号之后、火速“换壳”,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奔赴下一个网暴现场。更何况,有些案件背后还有网络黑产隐隐绰绰的影子,像刘学州案中,许多言论正是出自同一个IP地址的不同账号。与一批“流量至上”的营销号讲道理、谈底线,显然是无用的。
若不能让作恶之人感受到痛,恶行就难以终止。网暴难以禁绝,处罚太过轻微正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网暴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更没有专门的网暴罪一说。而个人在面对汹涌的网络潮水之时,往往面临着维权难度太大、追诉成本太高的现实门槛,很可能费尽心力却迟迟讨不回公道。比如,像刘学州案,事件过去已一年有余,其养家亲属仍在等待“让网暴者付出法律代价”。维权困境面前,一方面,呼唤法律与时俱进,对网暴之恶进行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对于某些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案件,司法机关要敢于出手,以更有力手段追诉犯罪行为。
事后震慑必不可少,却终究是“亡羊补牢”;更根本的还是防患于未然,在雪球滚大之前按下暂停键。在这方面,作为“事发地”的平台,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不能永远只做“马后炮”。技术算法不能去为放大争议添薪,平台不能收割带血的流量,成为网暴的“助燃剂”。必须建立事前审核功能,对于不友好内容自动识别过滤。另外,除了建立针对恶意评论及账号的举报渠道之外,也要有足够及时的保护机制,让受害者能够拥有请求帮助、删除攻击谩骂的通道。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平台必须为算法装上价值观。为言论自由建立起足够明晰的框架,这是平台守土有责的应尽义务,也是行稳致远的必须。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怎么治,已成为一道纷繁复杂又必须破解的社会难题。法律“利剑出鞘”,平台尽到责任,每一位冲浪者也都要学会“好好说话”。多方发力,形成抵制网络暴力的巨大合力,也是在守护属于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扫一扫加好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