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自掏腰包请人下馆子,一句“今天我来买单,你们这些企业不要抢”,“如果哪个抢单就不准吃饭”,竟引起不小的波澜。点赞称道者有之,质疑诋毁者亦有之。一顿平常饭,刷屏为哪般?
这顿饭吃得颇有些“不合时宜”,却又恰逢其时。说它“不合时宜”,是因为“吃喝”二字近来格外敏感。整治违规吃喝本是正本清源的好事,然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却走了形、变了味。下班查酒驾、三人聚餐即违规……层层加码的“政策”,让公职人员战战兢兢,也让餐饮行业叫苦不迭。人民网早已点明: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中央的红线清晰,基层却宁左勿右、一刀切,反让形式主义的懒政钻了空子。在这种“谈吃色变”的氛围下,领导干部公开请客,成了新鲜事,甚至被不少人赋予了“破冰”的意味——为过度的政策执行纠偏,给正常的消费和人情往来“松绑”。
因此,高书记的视频一发,评论区立刻就有人追问:“这算违规吗?”这看似简单的疑问,恰恰点出了当下最核心的问题。即使地点、对象、账目都摊在阳光下、记录在视频里,公众的疑虑依然存在。这种疑虑,正是政策执行走样之后,干群信任出现裂痕。当下,一个领导干部敢于在镜头前请客,本身就意味着要承担被多重解读的风险。但在“不吃不喝保平安”成某种默契的环境里,这份坦然面对镜头、主动沟通的姿态,确有值得称道之处。
细数高书记的“出圈“”轨迹:年初呼吁干部“买新衣、下馆子”带头消费,节假日开放机关停车场,端午节亲自上阵划龙舟......每一次动作都伴随着“作秀”“立人设”的质疑。但换个角度看,这种主动走进公众视野的姿态,何尝不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干群对话方式?
群众对“高调”干部心存疑虑,实属情理之中。毕竟,领导干部们“翻车”的案例并不少见。但如果因此就让领导干部集体“隐身”,行动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时代在变,治理方式也在变。不同的干部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内敛,有的外向。只要核心是为民、务实、担当,形式上的差异本不必苛责。想想那些为了推介地方、招商引资而活跃在网上的地方官和文旅局长们,他们的“高调”接地气,效果也不错。关键不在于露不露脸,而在于露脸之后做了什么。一顿饭、一次停车优惠、一场龙舟赛,如果能撬动更实在的促消费举措、更常态化的惠民政策,那就是有价值的尝试。若仅止步于镜头前的热闹,则难免沦为“作秀工程”。
一顿饭的热议,是人民群众对干部作风的高度关注和深切期待。这份近乎“苛刻”的审视,也是希望“作风”这块信任基石坚不可摧。当然,监督也需要把握好度。网络放大镜下,苛求完美无瑕,只会让领导干部们三缄其口,远离镜头,也无形中疏远了群众。阳光下的互动需要一点包容度——只要底色是公、心为民、不越红线,形式上的探索与个性展现,不妨多点理解。
执笔人:吴佳琪 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疑案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