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副总裁谢广军之女涉嫌参与“开盒”事件引发热议,再次将个人隐私安全与网络暴力问题推至公众视野。当300元便能轻易买断一个人的隐私,当“人肉搜索”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我们不得不追问:在数字化时代,普通人的安全感究竟该如何守护?
一句简单的评论,竟成为一场噩梦的开端。某网友在社交平台对一明星行程作出"头等舱不算魔鬼行程"的评价后,遭到粉丝群体围攻。更令人心寒的是,当攻击者发现其孕妇身份后,恶意诅咒“生畸形儿”,并通过“开盒”手段将其微博ID、电话、住址等隐私信息全网曝光。从理性讨论到个人信息裸奔,从网络争执到现实骚扰,这场风暴揭示的不仅是饭圈文化的扭曲,更是普通人面对数据黑产与网络暴力时的脆弱。而面对汹涌的恶意,个体只能选择“删掉评论、注销账号,等待言论平息”——这种无奈的退让背后,是对维权成本高、取证难度大的现实妥协。当隐私成为他人手中的“武器”,当网络暴力突破屏幕侵入现实,个体的尊严与安全该由谁来捍卫?
从记者调查来看,隐私泄露的渠道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海外社交平台的群组中,“查户籍”“查开房记录”等业务明码标价,甚至声称与“条子”合作分账。只需一个身份证号或手机号,个人生活的核心隐私便如同商品般被交易。更令人心惊的是,此类违法行为参与者中不乏未成年人。他们利用法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限制,肆意侵犯他人隐私,甚至组织大规模网络暴力,将虚拟空间的戾气转化为现实伤害。
“开盒”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侮辱罪等多重罪名,但问题关键在于执行与落地。未成年人违法者如何追责?跨境数据交易如何监管?平台审核责任如何强化?这些问题亟需更细致的制度约束。此类案例若不能形成有效震慑,便可能助长“法不责幼”“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让灰色产业更加肆无忌惮。
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指出,守护隐私安全,需要多方合力。平台应加强关键词过滤与群组监管,切断信息交易渠道;执法机关需提升跨境协作能力,对数据黑产链条实施精准打击;家庭教育与社会引导更应重视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避免技术能力沦为作恶工具。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分享个人信息,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数字技术本应为生活赋能,而非成为刺向个体的利刃。当“开盒”成为一门生意,当隐私沦为廉价商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的法律追责,更是事前防线的筑牢。唯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让监管跑在技术前面,才能让每个人在数字时代安心行走于阳光之下。
执笔人:吴佳琪 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疑案研究部副主任